重點整理

這一集我們提到了甲方看待不同規模的設計公司的觀點。泓翔利用這張圖解釋了設計公司的廣度和深度,的確越大的設計公司可以比較被相信可以做比較廣的題目,甚至做比較多元的設計(從產品到服務),但是這不代表大家都相信「設計名牌」就好了,他認為找到專注的中小設計公司,往往是在品質與預算是更有效的做法。
也因此設計公司大小並不影響一家公司的專業度,但是設計團隊的是否有清楚的專攻,而且團隊成員是否能夠以不同角度支持這個目標,這反而是設計公司建立更重要的事。
02:43 | 泓翔的背景介紹:東海大學工業設計學士、俄亥俄州立大學設計碩士、丹麥藥廠建立設計團隊 |
04:34 | 藥廠的產品與設計團隊樣貌 |
06:47 | 如何在藥廠開始設計買家 (Design Buyer) 角色的經歷:評估與觀察外部設計團隊、了解內部團隊的Design Literacy |
15:43 | 乙方設計公司可依照設計能力深度與廣度來分類:小公司有機會創造設計深度價值,大公司可以做到更好的設計資源整合 |
17:59 | 如何評估乙方設計公司的能力與產出 |
19:50 | 如何成為好的設計買家(Design Buyer)、如何運用外部設計資源增加內部團隊的設計彈性 |
26:00 | 甲方應具備辨識什麼是好設計、協助乙方進行發散和收斂的能力 |
30:00 | 在與乙方合作前需做好完整的背景調查、確認合作後則要塑造完全信任的環境 |
36:42 | 乙方如何更好的提案、有效說服甲方買單、應考量哪些面向 |
41:36 | Frog 和 IDEO 內部團隊的分工方式與提案模式、乙方應避免的提案方式 |
47:40 | 台灣設計產業觀察,可以借鏡美國經驗、走出海外的機會 |
56:28 | 乙方可思考成為特定領域專家、主動發表產業觀點、投資與甲方合作研發的機會 |
更多節目材料
泓翔在訪談完後提供了一些節目中提到的案例。包括USTWO幫Google做的VR產品,還有史丹佛大學幫 Apple Watch 做的心跳偵測功能的可信度測試。你也有可以透過 Linkedin 和這位很厲害的前輩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