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 UX 設計的工作側寫: 新創🦌、設計顧問🐅與產品企業🐘

ui/ux設計 設計職涯

三種工作環境的UX設計長得相當不一樣,也會是職涯和設計成長的一大考量要素。

嗨 👋,不知道你在找 UX 工作時,會不會對於不同類型公司需要怎樣的設計者感到疑惑呢?不確定是否適合自己、又或者對於如何準備面試問題感到無所適從呢?其實在設計產業大概可以分成新創、設計顧問,以及設計產品公司三類,假如可以知道這三種公司的特性,一方面可以評估自己專業能力的契合度,也可以從中知道他們可能的問題側重在什麼地方呦!

過去設計遊牧已經蒐集到了這三種類型設計人的經驗了,一起隨著我們的分享者,還有遊牧自己整理的知識與相關資訊,來看看這三類公司應該長什麼樣子吧!

把設計工作中比較重要的向度拿出來分析,大致看起來新創和產品公司特性相反,而顧問公司看起來相對中庸一些。

新創(Startups)🦌

新創通常是大家在海外找工作比較常見的入門選項,新創好處是有比較高的產品自由度,但反過來,設計師的工作也會因此比較雜一點。在 EP06 中 UX 四神湯的 Shandy提到她在紐約新創時,需要身兼 UX 和 UI 的角色,且緊密的和 PM 合作,也要面對團隊快速成長的組織管理課題。

新創階段因為資源和資金有限,產品有比較強「先求有,再求好」的特徵,因此往往設計師不會有太多時間做設計發展和研究,就必須要把設計快速地執行出來,上架之後再快速搜集回饋和進行迭代。

新手職涯選擇

對於一個剛畢業的新人或是剛轉職到數位產品領域的新手,加入中型新創團隊會是一個很好的職涯選擇,尤其最好的狀況是團隊已有資深設計者,可以跟著資深夥伴近距離合作、貼身學習,持續產出的還不夠完善的設計獲得修正回饋、快速成長。且多數的時間也必須要同時負責使用者研究、跟蹤產品數據等,並與 CEO 一起工作而較有機會能影響產品定位、產品藍圖等重大決策。

成為非單一專業的設計師

UX 設計師在新創團隊常會同時被視為 UX 設計、視覺設計、前端工程師,大多數的新創會期待夥伴非僅在單一專業上技術非常到位,而是能夠有效率的將產品設計和執行出來,故需要負責眾多產品開發相關技能。且除了產品本身的設計之外,偶爾也需要協助各種設計相關的工作項目例如製作展會的宣傳品、行銷 banner,甚至公司發給員工的紀念小物等。

設計領導力

新創的設計師需要產品很前期階段就加入共同定義功能,並持續執行設計直到開發出來,會參與眾多推進設計的重要過程,且在新創待久了隨著團隊成長,不免需要開始學習帶領其他團隊夥伴,如 EP6 節目中 Shandy 提到在加入新創公司一年後,團隊開始長大有更多的設計師加入,而 Shandy 也一肩扛起了帶領設計小隊的責任,但其實從原本專注做設計,到帶領團隊做設計是相當不同的,像她就花了一些力氣把團隊的運作方式建立起來,從怎麼去進行團隊討論,乃至怎麼整理設計檔案等等。

扁平化組織

新創通常都為扁平的組織,除了可以直接面向 CEO 等級的管理層,也能夠決定非常重大的設計決策來影響團隊或產品的方向,會有更多定義產品的掌控權。

限制

由於新創通常還在產品研發的早期階段,故可能須面臨大幅度「軸轉(Pivot)」的情況,過去投入的心血會在一夜之間因為產品定位轉向而付之一炬,需要重起爐灶重新來過,往往很傷害團隊的士氣;或遇到對於產品的定位不清,團隊可能會陷入鬼打牆階段一直找不好最佳進入市場的策略,而影響產品的開發狀況。

顧問公司(Agencies) 🐅

顧問公司常被視為游擊隊、野戰部隊,雖然不需要開發自己的產品,但需要幫助客戶解決各種設計上的疑難雜症,也要具備在高壓環境下快速執行的耐力與決心,簡單而言就是會視顧問公司的習性跟多樣態產業的公司共同合作,面對不同的開發階段和客戶種類。

所謂乙方的顧問公司不需打造自己的產品去販售,而是要幫助客戶去創造價值,獲得商業成功和收入,從中一起獲利。就像是別人的打手或傭兵一般,是被雇用來幫助客戶完成他們的任務、目標,也負責讓甲方爸爸開心的(笑)。

客戶與專案多元性

在顧問公司有機會和多種不同產業類型的客戶合作,一個專案合作的長短也從數週、數月、甚至數年不等,所以常常身上可能同時會負責不只一個專案,一年要完成的案子也會多達數個,像是新雅近一整年負責的設計研究案就多達 7-8 個,還不包含其他小型短期的工作坊或小案子。除此之外,有趣的是將會有機會遇到不同產品的階段或不同層級的問題,由於案子一直換所以不太會感到無聊,每一個案子都是一個全新的嘗試,學習內容也從了解新的產業知識、與客戶團隊建立新關係、嘗試新的設計或找到新的 insight 等。如 EP06 在 Shandy 提到以 BCG Digital Venture 而言,團隊提供包含 Innovation、Validation、Incubation、Go to market 四種服務形式,每個形式的設計進程和產出都不相同,各有需應用的專業能力和專案各自的有趣之處。

BCG Digital Venture的紐約辦公室模樣 (來源:Opensnap shot)

成為 T 型人才

大部分的 UX 相關工作不需要太多特定領域的專業技術,但是需要對於 UX 有足夠且完備專業知識,故想加入顧問團隊可先多花時間累積在 UX 專案上的知識、能力與實作經驗。

快速累積作品集

透過快速累積不同產業類別的專案經驗,可以幫助你快速累積專案作品,同時習得更多產業面向或問題解決的技能。

限制

專案的時間和資源總是非常有限,專案的截止日是最需被注意的,故在顧及產出品質與時間會必須要有所取捨。

由於專案結束之後就無法持續參與,所以看不到設計成果最後的影響力和使用者回饋,長久下來將會被限制在乙方思維,而缺少長期營運產品的考量面向。

產品公司(Corporate)🐘

可能會有很多設計師夢立志做一個知名度高的產品,而產品公司就會是有機會達到這個目標的地方,僅管可能只是設計某一頁的一張卡片。 一般來說產品公司的步調比較慢,而設計師也因此有更多機會把細節想得非常透徹,此外設計師也會獲得特定產品的專業知識 (domain knowledge),也因此在職涯中,繼續往類似的產品公司發展下去。

企業內產品團隊就是專注在產品的設計,若企業夠大將負責到不同的產品線,且若團隊夠大、分工細緻,會累積到非常專業而深化的知識或技術。

高度專業分工

越大的產品企業所有擁有的產品也多,功能也越複雜,也因此有會有更龐大的產品開發團隊。在工作上有專業化的分工,團隊成員需要擁有非常專業知識,且願意長期投入、專注在特定產品中。:1. 按照設計流程去做角色切分,可能包括資訊架構師、使用性分析師、UI 視覺設計師、設計研究,以及UX設計師等。 2. 也會有不少公司以產品或功能進行團隊切分,而團隊中的設計師會全方位處理此特定功能或產品的各種需求,從 PM 確立產品方向後,設計師按照規格進行設計發展,並且也在設計通過設計團隊的審核後,提交給工程團隊進行開發,並且也在開發後進行設計的品管等。

豐富的設計交流機會

在產品公司中可以和為數眾多的設計師一起工作,在專案中,設計團隊會有很多機會進行設計批評 (Design critics),而一個產品設計在經過這些嚴格的設計考核後,才有辦法進入到下一個階段,在這樣環境下,設計師有非常多對於設計介面細節的練習機會。而也因為團隊更大,也會有一些很有特色的設計團隊,像是 Airbnb 非常在意 DesignOps,裡面有專門掌管設計系統的團隊 、Microsoft 以通用設計的 Inclusive design 著稱,也有中央設計組 (Central design team) 去研發設計方法和公司的設計精神,或者有些公司非常在意道德議題 (Ethical design) 的討論。

微軟的 Inclusive design 除了會對內部其他設計團隊進行訓練,也會對外發表他們的看法。

步調慢

通常大公司產品團隊的工作步調相對更緩慢、輕鬆,團隊較大、專案所需的籌備與溝通也較多,一個功能跑完用一年半載都是很正常的。也因此在這個情況下,設計師的角色會是「窮盡所有的設計可能性」,盡量在設計發展中,把所有可能的做法找出來,也因此在做最後設計提報的時候,設計師可以很有自信的說,這絕對是最好的解法了。

需要大量的溝通

對於在大公司內的設計師和研究員來說,相比做設計執行所需花上的時間,往往會耗費更多精神在與團隊夥伴、跨部門同事、其他利害關係人溝通,確認產出的設計是否有被正確的執行。在 EP02 節目中 Jeffrey 就有提到他在 Grab 遇到最大的挑戰就是要和不同部門搶資源、搶功能在 APP 內能夠露出版面,內部有許多要溝通、爭取才能讓設計被重視,而真正被放入產品開發流程當中。

Grab 在文章中解釋了他們設計團隊由服務設計、介面設計、使用者研究與 UX 工程組成。

限制

由於部門眾多可能各自為政,部門之間溝通的機會若不足可能就會有閉門造車的狀況發生,故溝通和同步對於在大企業的工作者而言非常重要。另外由於分工較細,雖然團隊人數更多但可能與其他夥伴的互動有限,若希望能快速成長進步,可以多與其他資深同事交流,取得相關設計文件來達到;或找一位能夠帶給你眾多學習的前輩或主管擔任 Mentor,定期幫助解惑職涯問題,協助你持續維持成長動能。

結論

平心而論,在台灣可能設計師職涯路線上會因為穩定度、薪資期待、福利制度,逐漸往產品公司前進;但假如是人在國外的話,這三種可以算是不同的職涯路徑呢!有朋友喜歡走新創的風格,把一個產品越養越大後,會跳到下一家新創繼續衝浪(絕不是因為遇到公司 IPO 就可以大賺一筆);但也會有朋友找到自己很專業或想要深耕的設計主題後,就會選擇繼續在類似產品公司做升遷的規劃。當然,難免在職涯發展初期都還會想要多做探索,嘗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環境,祝福大家都能在 UX 職涯發展上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一條路!

《UX 設計/研究全攻略》

由設計遊牧三位主持人製作的課程。熟悉完整 UX 設計流程,培養 UX 思維和工具,All-in-One 一次包辦基礎知識。

相關遊牧内容

S4EP47【UX murmur】最溫暖的 UX 社群導師 Soking 🦁 將經驗不斷疊加,一切和一切都有關係

這次邀請到台灣很受歡迎的 UX 講師: Soking 來幫這一季收尾 🦁 從遊戲業、營運推手、新創、自行創業等各個不同的職責中認識了 PM 與 UX,並從做中學讓概念逐漸生根,不斷累積經驗到現在成立了千綺創意設計,同時還不斷投資於 UX 教育回饋於社群。這一集我們看看最會教人的 Soking 是怎麼從各項經驗累積出對於設計的感招。

S4EP46【歐洲觀點】參與式設計之鄉 🇫🇮 Yi-ning | Smartly 產品設計師

歡迎來到北國芬蘭!這邊是一個人均桑拿,並且是參與式設計的搖籃,它是設計研究的基礎理論。 我們想知道這邊的訓練到工作的體驗如何,正好 Yi-ning 從當地最有名的設計大學 Aalto 畢業,並且分別在 Fintech 公司 Calqulate 與 Martech 公司 Smartly 擔任設計師,地頭蛇和你介紹他的設計做法和生活體驗。

S4EP45【歐洲觀點】柏林 b2b 新創魅力 🇩🇪 Michelle Wu | 室內農業新創 Infarm 設計師

國境重新開放了,有打算拜訪柏林嗎?柏林充滿了叛逆、反資本的歷史脈絡,也無怪是歐陸最大的新創基地。本集主人公 Michelle 在當地的室內農業新創 Infarm 擔任 UX 設計師,這是一個打破傳統蔬果供應鏈的創新計畫,Michelle 是怎麼熟悉這個特別的題目,又如何找到施力點呢? 此外這一集我們也討論在 b2b 的題目做設計,是要成為產業專家,還是想要找到特定設計技術做深化呢?

S4EP42【歐洲觀點】從 3D 動畫到 UX 的設計冒險 🇦🇺 Janet | 台灣設計師在澳洲創辦人

澳洲擁有最活躍的台灣設計社群《台灣設計師在澳洲》,這一集我們邀請到了創辦人 Janet 分享他在澳洲的職涯歷程,他現在是Cengage 的 UX 設計師,職涯從動畫設計師開始。到了墨爾本理工大學 (RMIT) 攻讀動畫碩士後,反而發現他的訓練對於 UX 的關聯。他說澳洲的個比較放鬆,生活感比較強的地方,這也是讓它成為移民與讀書的重要目的地,來感受一下南半球的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