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 Macbook M1 適合拿來工作了嗎? (UX/ UI)

ui/ux設計 ux研究 設計工具 Macbook 生產力工具

先說結論:可以,但不用買到 Macbook Pro。新 Macbook 在硬體表現可以說是非常驚人,比起前代,除了有 200% 以上的效能提升,超過 10 小時的巡航力,更小的發熱。之所以能夠達成這樣魔幻的目標,是因為 Apple 換了一個全新的 CPU 架構: ARM。然而,新架構也可能產生軟體兼容性問題。

這次 Apple 使用了新的架構 CPU,這也讓不少專業工作者選擇電腦會有點猶豫,畢竟大家可能更傾向選擇成熟、穩定的環境。

上個月遊牧的其中兩位主持人:新雅和我都換了新的 Macbooks,經過一個月個實際工作使用後,我們將使用經驗整理下來。在這篇文章,我們想告訴你,目前 Macbook 已經可以用在 UX 工作了嗎? 這麼多型號應該選哪一台? 還有為什麼這台電腦讓我們這麼興奮呢?

收到當下會
大部分人買 Macbook 會期待自己用超過 5 年,那這一台是一個好的五年對象嗎?

變魔術嗎? 性能提升又更省電? 關於 M1 晶片

正如大家已經聽聞已久的,這一次 Macbook 的中央處理器 (CPU) 是使用自家研發的 M1 晶片,這讓電腦性能有了飛躍的提升,並且也有驚人的巡航力。以我的經驗中,這台電腦在充飽電可以毫無顧忌地工作 8-10 小時,依舊有很安全的電量,幾乎達到了單日出門工作不用帶充電器的壯舉。

過去買 Macbook 的時候,我們大多從 Intel 的 CPU 產品線 i3、i5、i7、i9 作為電腦效能的主要依據,而到了現在,我們有了 Apple 自家的 M1、M1 Pro、M1 Max,這對於實際性能的意義是什麼呢?

由於 UX 軟體的特性,我們只專注於多核性能。下面數據我們以 Apple M1 系列與 Intel 的 11 代 CPU 比較,結果令人十分吃驚。

資料來源: https://browser.geekbench.com/

Macbook Pro 所搭載的 M1 Pro/Max 都比 Intel i9 高上一大截,甚至 Macbook Air 搭載的 M1 也與 Intel i7 相差不遠,也因此從帳面上 M1 真的是全線用 50% 甚至翻倍的性能優勢贏過同時代 Intel,更別說之前 Macbook 搭載的舊款 Intel 了,也難怪這一次的升級會非常有感。

實際的 Figma 使用體驗: 壓力測試

那我們就來實際使用看看吧!對於 UX 工作中,假如開啟一個畫框數超過 100,或者同時開啟五六個複雜的專案檔案,一般會就會對於效能有很大的衝擊。可能會造成指令延遲,或者在縮放畫面也會造成預覽的問題。

在這次測試中我們使用了 Macbook Pro (M1 Pro 10-core) 來做基準,看到底這台電腦可以負荷到什麼程度。

開啟多個複雜專案

我開啟了部門最複雜的十個專案 (每個專案都有超過100個畫框,預覽圖是範本),儘管 Figma 已經將所有實體記憶體用完 (16GB),但我還可以可以毫無問題地進行編輯,然而開始出現大概 100ms、還可以接受的延遲。但在過去的工作經驗裡,這種最終成果的案子最多只會開啟三個作為互相參照,所以看起來這樣的配置、環境處理進行壓力測試依然問題不大。

進行多畫框的設計專案

複製到 1500 個畫框時,系統出現記憶體 55.7% 警告

再來我們想測試單個檔案可以承受到多少畫框,當複製到 1500 個畫框時,Figma 出現記憶體使用警告,再複製到 3000 個畫框導致於軟體自動安全關閉,所以我們大概可以預期這台電腦可以處理 2000 多個畫框。然而我自己的經驗,單個檔案的畫框最多只到 180 個,畢竟單個檔案太多畫框也會造成管理麻煩。此外當 figma 出現警示時,編輯仍然沒有問題,只有出現如上個測試時 100ms-500ms 的延遲。

軟體相容性 (2021 年 1 月)

然而在硬體世界中,所有東西的升級一定有其代價。這次的 M1 系列 CPU 使用了原本只用在移動裝置的 ARM 架構,這代表它使用的作業系統從骨子裡是不同的東西。除此之外,原本開發給 Intel CPU 的軟體也需要重新編譯,也因此我們會想問:到底現在新架構的軟體生態系是否已經齊全?我們常用的軟體是否已經有了對應的版本了呢?

也因此要換架構是一件傷筋動骨的事,那這一次 Apple 有辦法說服大家一起在 Arm 蓋一個新樂園嗎? 看起來似乎正在發生!

從 Apple 在 2019 年底釋出 M1 晶片後,大部分軟體都已經完成 Apple silicon (M1) 的支援。假如你打開 Intel 架構的軟體的話,系統會使用 Rosetta 2 進行模擬。然而由於是模擬模式,也會有對應的性能折損,從性能評測來看,會有 17%-30% 的性能折損

假如第一次執行 Intel 架構的軟體,系統會循為你是否要安裝 Rosetta 模擬程式

以下列出我們認為 UX 設計師與前端工程師會用到的軟體,然而假如你有用到另外的生產力軟體,建議你查詢是否他們有製作與維護 Apple silicon (M1) 的規劃。

生產力軟體

目前絕大部分的生產力軟體都已經原生支援了 Apple silicon,目前只有 Dropbox 還是夠過模擬執行,但實際操作也沒有遇到任何問題。

軟體名稱Apple silicon (M1) 支援附註
Slack原生支援
瀏覽器 (Chrome/Edge/Firefox)原生支援
Line原生支援
Microsoft office原生支援
Dropbox模擬模式2022 上半葉公開
Google Drive for desktop原生支援

UX 軟體

從 M1 推出時, Sketch 是第一批支援 Apple silicon 的設計軟體了,這也讓設計軟體群起效尤,到目前為止,UX 軟體大多都已經有原生的支援,是最不需要擔心的部分。

軟體名稱Apple silicon (M1) 支援附註
Figma原生支援
Sketch原生支援
Adobe XD原生支援
Framer原生支援
Axure原生支援

Adobe 軟體

可能也有朋友使用 Adobe 作為插畫或者生產力的工具。目前 Adobe 只剩下 After Effect 正在 Beta 測試,而 Acrobat Pro 仍然是使用模擬模式,但使用沒有大礙。

軟體名稱Apple silicon (M1) 支援附註
Photoshop原生支援
Illustrator原生支援
Premiere原生支援
After effect原生支援 (Beta 測試中)
Acrobat Pro模擬模式

前端工程

最後,假如有設計師也有前端工作要處理的話,目前工程端大部分軟體也都能夠原生支援 Apple silicon。但假如在工作時會使用 Docker 架設開發/測試環境的話,它會使用 aarch-64 進行模擬,這導致於電腦會使用額外的 2.4GB Ram,也因此有這個需求的朋友在記憶體選擇也會需要注意一些。

軟體名稱Apple silicon (M1) 支援附註
Docker模擬模式模擬模式使用無礙
Node原生支援
Visual studio Code原生支援

哪一款 Macbook 適合你?

對於 UX/UI 設計師: Macbook Air (16GB Ram)

老實說,UX/UI 設計工作不會用到特別吃性能的軟體,無論是 Figma 還是 Photoshop,他們更加吃重 CPU 和 Ram,而不是顯示晶片,也因此當 Macbook Air 可以並肩目前高階的 Intel i7 CPU 時,這當然可以證明 Macbook Air 可以順暢優雅地完成工作。

儘管電池容量較低,但感謝於較低功耗的 CPU,從巡航表現上,看起來和 Macbook Pro 一樣優異。

然而我們都會預期自己未來可能會碰到極端複雜的設計需求,而設計軟體都是記憶體怪獸,也因此強烈建議購買 16GB Ram 的版本。

預算充足: Macbook Pro M1 Pro/Max

那 UX/UI 工作者買 Macbook Pro 值得嗎? 在你的預算充足的情況下,目前的 Macbook Pro 有更好的攝影機 (1080P),這對於開會品質很有幫助。超高對比度的螢幕,讓你在戶外曬太陽也可以看到螢幕內容。並且 MagSafe 的回歸,讓人可以安心地充電。

但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快充了。新的 Macbook 支援 30 分鐘充電到 50% 的功能,這對於常常把電腦帶到沙發、餐桌、床上的人非常好用,只是記得要特別選有 96W (14吋) 或 140W (16吋) 充電器的方案。

這次 Macbook Pro 提供了三個 USB-C、HDMI 還有讀卡機,但其實對我來說反而用不到,因為我自己會需要公司電腦和個人電腦做切換,將有外接設備與電源集成到一個擴充塢,並且一次插拔切換反而是比較好用的方式。

那已經買到了 M1 Pro/Max,需要再一口氣把 Ram 升到 32GB 嗎? 我自己原本有點後悔自己買了 16GB 的版本,但是在 M1 的世界裡,兩者似乎沒有相差太多。新的 M1 架構直接將 Ram 包含在晶片裡面,這讓那些記憶體儲存不了,而存在 SSD 中的 Swap 資料有極佳的調用效率。經過實際檢測,兩者在極度誇張的滿載測試中,並沒有直接影響檔案開啟乃至編譯的效率,這實在讓人相當咋舌。

不像結論的總結:買台電腦見證歷史

其實這次讓我最興奮的地方,就在於這可能是電腦 CPU 的規格轉捩點。

電腦 CPU 公司 Intel 和 AMD 的 CPU 都是基於 x86 架構所設計的,這個架構伴隨了我們從 32 位元世界走到現在 64 位元的世界。而在此同時,手機 (移動裝置) 的 CPU 發展也是十分快速,手機的硬體需求和電腦並不相同,它對於巡航力更加注重,也因此 x86 就沒辦法直接套用在移動裝置上,而 ARM 架構是在移動裝置上發展更早的標準了,Android 和 iOS 也都根據 ARM 架構所設計,這也讓 ARM 逐漸變成手機的唯一標準。

就這樣 x86 負責高性能的筆電和桌電,ARM 負責輕巧的手機與平板,兩者至死不相往來… 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上,隨著手機性能不斷升級,將 ARM 架構帶到桌電/筆電並不少見,但是都不算在商業上獲得成功,就儘管 ARM 有節能高巡航的好處,但大家習慣的作業系統與軟體都不支援它。CPU 架構和作業系統相存相依,也因此複雜的工具軟體就沒必要寫成 Android/iOS 的版本;反過來手機遊戲放到 Windows 上就不夠看。要讓一個新架構在不同的使用情境發揚光大,他除了要有一套大家願意接受的作業系統,還需要足夠多的使用者,以致於讓軟體商願意為新架構做一個版本,並且持續維護。

所謂「購買即投票」,這次的 Macbook 似乎給了一個新的電腦 CPU 的方向,在現在市場中,他似乎就是又快又省電的代表 (可惜圖形計算能力不怎麼樣,所以你想玩遊戲可能還是需要依賴x86),而在這一次的「實驗」中,似乎整個軟體生態圈都準備好了,那你準備好了嗎?

《UX 設計/研究全攻略》

由設計遊牧三位主持人製作的課程。熟悉完整 UX 設計流程,培養 UX 思維和工具,All-in-One 一次包辦基礎知識。

相關遊牧内容

S5EP55 新加坡政府服務的服務設計 🇸🇬 Jung-Joo Lee 國立大學工業設計系的副系主任

這集是本季服務設計的最後一集。Jung-Joo (JJ) 是目前新加坡國立大學 (NUS) 工業設計系的副主任,在 2014 年從芬蘭 Aalto 前往新加坡,並且建立了新加坡服務設計研究室,可以說是新加坡服務設計第一人。這一集我們聊到他們在新加坡政府單位做過創新專案,新加坡政府以接納創新想法聞名,也透過 JJ 的嘗試看到政府創新的發生。儘管做過眾多嘗試,他認為服務設計最終會被取代並且消失,他為什麼會這樣認為呢?

S5EP53 服務設計是個好生意 💸 Cathy Huang 橋中創辦人

假如你在想服務設計有沒有什麼成功案例,那 Cathy 可以和你介紹她怎麼在中國獲得商業和社群的成功。她創立了橋中顧問,服務了大量中國市場的成功企業。此外也是上海 SDN 的區域領袖,讓服務設計在中國各城開花結果。 他特別提到了他們幫金茂集團做的服務規劃,不但提升 60% 的加值服務營收,甚至也是該集團在港股上市的時候,特別向投資人介紹的商業案例。 這集介紹了亞洲商業脈絡適合的服務設計方式,利用新概念創造出新商機。

S5EP52 來了位設計名人 😍 Marc Stickdorn 《這就是服務設計》作者

竟然來了一位設計名人: Marc Stickdorn,他是那本著名的服務設計黑皮書的作者,活躍在各大歐洲客戶中,用策略角度導入服務設計。 這一集有關服務設計的導入,務實地從內部流程開始,如何用正確的語言,找到同盟,並且推廣到更策略性、商業價值更高的情境。 他也稍微透露了下本書的 This is journey mapping 的安排和構想,來聽聽世界上最有名(之一)的設計師在想什麼吧!

S5EP50 服務設計的落地和實務:難的是政治 ⚔️ Kevin 意集設計創辦人

⚠️ 這一集收音有點問題,真不好意思 Kevin 寫了華人世界第一本書《打開服務設計的秘密》,而現在也是意集設計的創辦人,服務設計在華人區的教父。 我們在 44 集曾邀請 Kevin 分享什麼是服務設計,但這一集,我們想趁機問我們工作想不通的事。其實服務設計落實的挑戰,往往離不開政治,這一次問了角色、場合、溝通,這些服務設計方法論沒提,實際上決定專案成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