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X 產業工作環境比一比🤔:設計顧問 Design Agency VS 產品部門 Product Department

設計文化 ui/ux設計 設計職涯

嗨👋 不知道大家在準備進入 UX 產業工作時,有沒有遇到以下問題:我應該要加入怎麼樣的團隊?設計顧問公司和產品部門團隊差在哪?什麼樣的工作環境適合我?這篇衍伸自 S3EP32 我們討論各別工作實務經驗,聊聊不同環境的特色和優缺點,這些都是在挑選公司、團隊加入時可以思考的。

嗨👋 不知道大家在準備進入 UX 產業工作時,有沒有遇到以下問題:我應該要加入怎麼樣的團隊?設計顧問公司和產品部門團隊差在哪?什麼樣的工作環境適合我?

這篇衍伸自 S3EP32 我們討論各別工作實務經驗,聊聊不同環境的特色和優缺點,這些都是在挑選公司、團隊加入時可以思考的。

Frog位於奧斯丁的辦公室(圖片來源:Office Snapshots

設計顧問公司 Design Agency

適合新人快速累積專案經驗

台灣的設計顧問公司團隊通常不大,一般而言,相對中大型公司的產品部門進入的門檻低,有很多機會經手不同類型的案子、與不同職能的設計師合作,以此累積多元面向的經驗,幫助個人找到未來有興趣的產業方向。

然而,若在美國求職的話,設計顧問公司因為團隊小,比較不願意贊助外國人拿到工作簽證,故相對大公司的產品部門難進去。而荷蘭也是類似狀況,且荷蘭大部分設計顧問公司的客戶是本地公司,會需要協助客戶進行在地化,對於缺少語言和文化脈絡的外國人而言也相對不易進入。

承接的專案類別與產品面向多元

承接的專案類型可以分成以下幾種,第一種是行銷類型的產品,比較重視覺呈現,產品週期也比較短,功能通常不複雜,目標是以吸引目光和衝觸及率,比如幫比爾蓋茲做一支行銷願景的影片就屬與這種;第二種是比較偏向工具型的產品或服務,比如一個專門給電影製作人使用的剪輯工具,或是專門給醫生開刀時使用的電器刀輔助系統;最後一種是消費型產品,比如服飾品牌,或者幫某個客戶設計顧客忠誠計畫產品。

實務上常會接到從零到一的專案,比如今天某間公司想要做一個全新的醫療平台,可能因為他們內部人手不足而需要外部團隊協助,合作長則可能是為期四五個月的專案,從前期研究開始釐清使用者、利害關係人需求,到與客戶方一起緊密的討論、規劃出整體設計流程與設計細節。

若是加入偏向品牌行銷的設計顧問公司,還有可能做一些幫助客戶跳出框架的願景型設計,比如重新想像電商網站的全新品牌首頁搜尋經驗可以如何規劃,這時候就會很依賴設計流程、設計發想,去思考這個品牌可以怎麼改。

團隊成員的專業能力組成反應顧問公司服務範疇

設計顧問公司因為沒有自己的產品,屬於人力密集的產業,所以可以從團隊成員的職能分佈了解這間公司的服務內容和範疇,比如可能會有視覺設計師、介面設計師、使用者經驗設計師,或更多元的話會有動畫師、行銷、業務人員等。越多元的人力分布可以幫助公司在服務更廣的客戶需求,進行對應的專案人力配置。因此,從公司人員的組合和作品集就可以反映出公司的服務內容,讓求職者在找工作階段可以參考,而越多元人才的團隊也會有越多與不同專才夥伴合作的機會。

設計顧問公司的優缺點

優點即是可以接觸到多元的客戶和案型,可以和不同職能角色合作,對於個人的能力成長很快速。常常有機會接觸新的產業,對於最新的設計趨勢也會更敏銳,因為和不同客戶合作都會帶來新的想法或新的設計。缺點則是很看機運遇到什麼樣的客戶,若遇到不好的客戶可能會有不合理的要求,造成設計會需要不斷修改、發生難以結案的狀況。另外,也可能發生與客戶資訊不對等的狀況,因為客戶僅提供單一層面的資訊,或有些關鍵會議不一定能參與到,因而喪失重要資訊而影響到後續設計交付階段溝通不易。

Spotify位於倫敦的辦公室(圖片來源:Office Snapshots

公司產品部門 Product Department

工作內容與深化所待產業的專業知識

在產品部門擔任設計師通常會負責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產品線,視團隊的人力和產品的複雜度而定。一般會和產品經理討論訂出每一季的季度規劃,同時也會有公司長期的年度規劃,然後就不同的短中長期的目標來討論工作排程並執行。考量執行順序的面相很多,包含從高層直接下達的策略需求、使用者研究的結果優先級,或是納入開發資源對應功能需求的CP值來決定。

另外,在特定產業公司的產品部門,會花大部分的時間在了解、精進這個產業的專業知識。例如以金融科技公司為例,若今天是負責專門做抓假交易的產品,就需要隨時關注最新的金融趨勢、詐騙手法,才能夠足夠了解使用者與市場。但也會需要回過頭思考,所選擇的產業或公司是否有足夠的熱情、想不想要持續累積深化,甚至可以投入直到做到退休。另外,也因為一直待在同一產業或負責單一產品線,可能容易感到無趣,而需要自己找到成長的動力,而不至對於工作內容感到無趣,比如多研究相關競品或市場上類似產品的做法,成為更加了解市場面的設計師,就是可以設定的成長目標。

溝通協調的比重比執行設計還高

你可以擁有更多自主權選擇有興趣的產品功能用力去推行,或影響下一季度的開發優先級,只要你願意去花時間做溝通。其實,在產品部門進行溝通的時間往往比執行設計的時間還多,因為每個產品線需要跟不同部門合作、處理各種政治關係,設計畫出來之後不能只是交付出去,而是需要去說服他人採用。因此要發會影響力的話,並非只是單純做設計,而是有很多時間在查找文件、開會討論、溝通協調、說服利害關係人等,成就感也往往來自於你花費的心力去把產品推到實作、落地。

與業務和行銷團隊合作(Go to Market/Field Team)

另外還有一塊是需要去支援所謂的 Go to Market 階段也就是和業務或行銷部門合作,討論產品要怎麼賣?怎麼跟客戶溝通?他們會有一些銷售和行銷的需求,所以設計師會去支援他們需要的素材、視覺宣傳物、廣告等。且因為他們第一線面對使用者的人員,對於使用者熟悉、理解他們的需求,也對市場有很高的敏感度,所以當產品初版出來後,他們也是很棒的第一批內部測試者。可以將他們當作內部顧問,在設計決策時徵詢們的意見,但也要注意要釐清他們的建議是從客戶而來的還是自己所想的,有些時候也需要去討論是否要再透過使用者研究釐清需求。

產品部門的優缺點

若是進入自己很有熱情的產業,可以有很多機會深化產業相關知識、累積專業經驗,為職涯找到適合投入的方向。但相對如果不喜歡的話,可能會難以找到合適的個人發展定位。由於長期負責單一的產品種類或產品線,在個人成長上需要設定更多階段性目標。另外,為了讓負責的產品或設計可以真正被實踐,除了設計以外還需要花費不少時間進行文件查找、了解工程限制,且會需要大量的溝通協調,才能將自己的設計推進。而最終順利落地的話則可以發會很大的實質影響力,也是莫大的成就感來源。

總結

不同的環境會帶來不同的學習和收穫,不是絕對的。可以多做嘗試來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團隊、工作環境、專案內容和合作方式。數位產品世界好玩的地方就在於,有許多元的產業、多樣的機會可以去嘗試,如能找到有熱情的地方,對於個人職涯發展上非常理想的。

《UX 設計/研究全攻略》

由設計遊牧三位主持人製作的課程。熟悉完整 UX 設計流程,培養 UX 思維和工具,All-in-One 一次包辦基礎知識。

相關遊牧内容

S4EP36【UX Murmur】設計流程 🏄‍♀️ 給新手的設計實務建議:從數據做產品探索、設計與工程交付的眉角、如何發揮設計的影響力 (ft. AAPD Simon)

在實務場域中的設計流程長什麼樣子?而大家在過程中又有哪一些眉角呢?這次我們涵蓋了數據主導的產品探索,以及在設計完之後與工程師的交付。此外我們也很好奇大家怎麼建構自己在團隊中的影響力,是不是有比較容易達成的方式呢? 這一集有遊牧的大家外,還邀請到了 AAPD 的 Simon 一起分享他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