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產品觀點

首先從對於數位產品的理解,會導致於 UX 工作內容的不同。一開始數位產品出現的時候,它其實就是一個新的資訊媒介,本質上和雜誌或書籍沒有太多不同,他們用媒體出版與資訊科學的角度,用設計把資訊漂亮呈現。這也許可以對應到側重內容與行銷的產品。另一方面也有比較側重功能的觀點,隨著數位產品能力越高,範圍越大,能力提供細緻的使用流程、接收處理資訊、甚至產生社群或產業生態系。他們認為設計就是拿來解決問題。用設計的工具去解決問題,提出功能改進,做成產品。
UX設計的五個層次

- 介面層:圖文的編輯、編排與呈現。文字美術編輯。
- 骨架層:介面元素的擺放。對於功能方來看,他會比較側重於介面設計 (UI),將功能與內容呈現得當;對於內容方看,更接近導覽設計,確保使用者可藉由選到找到他們有看的東西。
- 架構層:產品架構與使用動線。對於功能芳來看,他們會強調使用者的工作流程,如何從一頁連到下一頁;內容方來看,會強調把內容歸類,並且整理出由大到小的層級。
- 範圍層:將策略層的方向,「翻譯」成可以被設計與開發的產品功能組合。除了把功能規格或內容需求整理出來外,也會把產品開發路徑 (Product roadmap) 規劃出來。
- 策略層:從營運角度與使用者需求找到適合的配合方式。

小心得
我覺得這一篇很棒的地方是它揭露了兩種產品的工作方式。假如你的產品更加強調資訊呈現,那內容方的思維和工具會比較有幫助這部分的工作。若你的產品功能複雜,那功能方的做法會比較適合。當然實務上產品可以有二元性,但可以隨著當下設計任務的狀況,去找到自己適合的工作方式。
最後謝謝台灣資訊架構巨擘 Max Chen 老師在臉書分享這個架構,讓我們更了解我們自己
資料來源: Garrett, J. J. (2010). The elements of user experience: user-centered design for the web and beyond. Pearson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