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遊牧的主持人群 — Jasmine、新雅、念華 三人從三個非常不同的科系畢業,分別是圖書資訊、心理與工業設計,但我們都認為自己所唸的科系影響了 UX 的沿革,於是進一步討論這些領域跟 UX 的關係,並分享對於後來成為 UX 設計師/研究員的我們而言,在唸書時學到的東西有什麼幫助。
圖書資訊系
圖資系是人文科系中較偏理工的科系,讓我們能夠在科技業跟一群理工人打交道,在其中扮演使用者的代言人(user’s advocate)。
圖資系的必修課程幫助我們學習如何整理、檢索資訊、如何滿足讀者的需求,並培養我們對於資訊架構的敏感度。例如大一的魔王課參考資源,作業是利用圖書館找到一些冷僻又晦澀難懂的字彙,讓我們實際體驗按圖索驥的痛點。
除了本科系課程規劃多元化之外,也非常鼓勵學生去修其他系的課。我修過資訊心理學、資訊架構、傳播學概論和行銷傳播等科目,其實不知不覺也累積了使用者經驗領域的必要知識。
仔細想想,圖書資訊學在各方面其實跟使用者經驗設計都非常相似。在數位時代來臨之前,所謂的「資訊」除了口耳相傳之外就是文字,而圖書館就是記錄文字、服務社群的地方。

資訊架構學(1998 年出版)的作者 Louis Rosenfeld 是 1980 年代畢業的圖書資訊學生,在 1990 年代將圖書資訊學的概念應用於網路上。

心理系
跟圖資系相反,是理工科系中最人文的科系,涵蓋面向非常廣。
跟 UX 最高度相關的是認知心理學,探討人們如何思考、決定、推理,討論認知資源和記憶的負荷之間的權衡,也會了解人的心理歷程和行為階段,怎麼設計會和人心智模型相符合、減少錯誤、無助感等。
印象最深的案例是飛機儀表板應該如何設計才能讓機師最有效率的完成其工作,現在看來就是功能型介面的 UX 設計評估,探討人如何處理資訊、人的心理歷程與行為。
除了認知心理學之外,統計科學、研究設計課程對於量化能力培養有幫助,學習如何設計問卷、進行分析;質化研究的訓練培養對於議題的分析與思考能力;性格、社會、發展心理學有助於增加對人的理解;心理諮商或團體則有助於奠定研究員的訪談基礎,在跟人面談、焦點團體可以應用。

User Experience 這個詞最早出現於 1995 年,由 Donald Norman 所提出,他的著作「設計心理學」是 UX 界的必讀,同時也是許多人的啟蒙。

工業設計系
設計大多分成工業或是平面,學校裡學的內容基本上就是兩個路線 — 強調技巧訓練,或者思考練習。
技巧方面會學到的是關於平面設計的資訊傳達與架構,以及視覺解析與抽象的概念描述,透過像是重複實驗造型等無聊的練習,了解色彩該如何運用、怎樣的排版可以表達什麼感覺,以奠定美感詮釋的基礎,
思考方面則又分成人類因素學(Human Factor)與設計心理學(Emotional Design)來研究人的物理性與心理性。
雖然在設計系可以學到設計方法,也會做產品探索,但並沒有針對數位產品進行特化,你可能會習得數位產品概論,但會缺乏和工程互動的部分,也極少受到技術驗證。

日本派:原研哉,對生活的感受性,提供你一種把生活拿在手上觀察把玩的眼光,無論設計也好,美術品也好,物品的價值有一半是作家才華和作品本身的魅力,剩下的一半則是接受者的包容力創造出來的。(念華推薦《請偷走海報》)


歐美派:包浩斯,擁有左派到不行的社會責任感,因為當時工業時代的社會環境,有新的生產方式出現,在打字機、收音機影響下,工具的方便讓人類社會結合為一,設計師的責任應該是帶領人類找到新製造方式的美感,啟迪人類
總結
UX 所涵蓋的範圍很廣,是許多成熟領域的雜揉與交集,每個科系似乎都對 UX 的發展有所貢獻,但同時每個科系也都有需要再學習、深化的技能。
無論是哪個科系畢業,都必須在不同的學習途徑中去總結自己的知識,與其爭論正統為何,不如向彼此討教學習, 轉換為設計產品的完整技能樹。